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 > 网民看日照

感知日照丨莫让“任性”绊住公共文明的脚步

来源: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5-04-23 10:59:09

近日,一则“女子伸腿阻拦高铁关门”的视频,在网上引发热议。这一事件虽是个例,却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与公共文明素养缺失,更警示我们——在追求个人便利与维护公共秩序的天平上,任何以“自我”为中心的失衡,终将绊住社会文明的脚步。

“拦车门”事件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类似漠视规则、挑战公共秩序的行为屡见报端高铁“霸座”者理直气壮、地铁车厢内大声喧哗者旁若无人、景区插队者振振有词……这些现象背后,是部分人对规则的漠视与法律意识的淡漠。他们或将公共空间视为“私人领地”,或将个人需求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,甚至心存侥幸,认为“法不责众”“小事一桩”,肆意践踏社会秩序。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规则意识的缺失就如同“破窗效应”一般,极具传染性。若一人破坏规则却未受应有的惩戒,便可能引发更多人效仿。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底线,但若底线被屡屡突破,社会的安全与效率将无从谈起。

提升文明素养实现“旁观者”到“责任者”的转身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,教育宣传是关键的切入点。学校、社区、媒体应形成合力,创新宣传方式,通过公益广告、情景剧、案例宣讲等方式,将“规则意识”融入日常生活。例如,可在地铁推出“文明乘车”动画短片,以轻松形式传递“先下后上”“排队候车”等理念。此外,公共场所的标识引导、志愿者的柔性劝导,也能潜移默化培养公民的责任感。唯有让每个人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责任者”,公共文明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茁壮成长。

惩戒与警示并重让规则长出“牙齿”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违法行为“零容忍”,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必然要求。一方面,可推广“以案说法”宣传机制。例如,铁路部门可将典型案例制作成普法短视频,在车站屏幕、列车广播中循环播放,让旅客直观感受违法后果;法院可定期公布妨害公共交通秩序的判决书,以真实案例警示公众。另一方面,要不断完善信用惩戒体系。将多次违法、屡教不改者纳入“交通出行黑名单”,限制其购票、乘车权限,倒逼其敬畏规则,自觉遵守法律法规。

共治共享构建公共文明的“同心圆”公共秩序的维护,不能仅靠法律惩戒与道德说教,还需构建多元共治格局。政府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,严格依法惩处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化服务细节。例如,铁路站点可增设电子提示屏,实时显示列车关门倒计时,减少旅客因“时间误判”引发的冲动行为;推广“同车换乘”等便民措施,缓解旅客焦虑,从源头上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

公众的参与在公共秩序维护中同样关键。鼓励乘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举报,并给予适当奖励;培育“文明劝导员”志愿者队伍,在交通高峰期协助维持秩序,引导公众文明出行。当每个人都能主动捍卫规则,社会的文明底色便会愈加鲜亮。

列车的准时出发,离不开每一扇车门的顺畅关闭;社会的文明进步,亦离不开每个公民对规则的自觉遵守。从“拦车门”的警示中,我们当深刻反思公共文明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。唯有以法律为盾、以教育为犁、以共治为基,才能让“任性”无处遁形,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。(水獭)(图片源自网络)

编辑:王倩倩
编审 :王宗敏
责编:刘佳秀